2025年國自然函評迎來“史上最卷”高峰:項目申請量激增13.13%至43.3萬項,但預算增速僅8.65%,資助率或跌破13%?;鹞瞥觥皠討B(tài)包”分配、AI評審、年輕專家評審等新機制,試圖遏制“打招呼”亂象,但背后暗藏的評審標準模糊、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,仍讓普通科研人感到“寒意”——寒門是否真的再難出貴子?
01 “A”的比例松綁:看著公平,其實有問題? 2025年國自然函評最顯著的變化是取消固定的A類(優(yōu)先資助)比例限制。過去,多數(shù)領域要求A+B(優(yōu)先+同意資助)比例控制在25%-40%,但今年部分熱門學科(如醫(yī)學部H口青C項目)要求A+B比例低至20% ??此扑山壍谋澈螅瑢崉t是“優(yōu)中選優(yōu)”的殘酷升級: 競爭維度多樣化:動態(tài)包機制下,同一份本子可能被不同專家與不同“對手”比較,導致評分差異拉大 。 評分標準混亂:不同學部對A/B/C的賦值規(guī)則不同(如A=5分或2分),甚至同一學部內部也存在混合評分方式,導致結果“天差地別” 。 專家分歧加劇:30%的評審專家非小同行,且部分專家因任務過重(如每月20項)可能敷衍評審 。 爭議點:盡管基金委計劃統(tǒng)一評審標準,合并“資助建議”與“綜合評價” ,但如何平衡公平性與專業(yè)性仍是難題。 02 “寒門”困境:沒平臺沒資源,拿什么競爭? “寒門”科研人(如非頂尖高校、無大團隊支持的青年學者)面臨三重困境: 1、資源積累劣勢:基金委鼓勵“長期深耕方向”,但缺乏平臺支持的團隊難以積累高質量前期成果,甚至無法負擔實驗成本。 2、關鍵詞分配陷阱:AI分配本子依賴關鍵詞匹配,資源有限的團隊可能因無法精準“包裝”研究方向而錯失對口專家。 3、青年項目內卷:青年基金資助率從25.2%(2013年)暴跌至15.5%(2024年),申請量卻連年增長15%以上。 03 評審標準模糊:打分全憑感覺,像“玄學”?
當前函評的“黑箱操作”感源于兩大矛盾: 標準不透明:申請人僅能看到定性文字意見,量化評分(如ABC檔)不公開,導致“猜不透輸在哪”。 專家認知差異:56歲以上專家占比升至31.6%,年輕專家雖增加但經(jīng)驗不足,評審意見可能兩極分化。 極端現(xiàn)象:同一份本子因專家對“創(chuàng)新性”理解不同,可能被A專家評為“優(yōu)先資助”,卻被B專家直接淘汰。 04 普通科研人怎么突圍? 面對新規(guī),普通科研人需采取差異化競爭策略: 1、精準定位研究方向:結合自身優(yōu)勢選擇“長坡厚雪”領域,避免盲目追熱點。 2、強化邏輯與創(chuàng)新性:年輕評審專家更關注“清晰的研究邏輯”和“真問題”,需在標題、摘要、技術路線中突出創(chuàng)新點。 3、善用聯(lián)合資助機會:新修訂《條例》鼓勵企業(yè)、地方政府聯(lián)合資助,可借此彌補資源短板。 4、優(yōu)化關鍵詞標簽:通過前期論文、專利等強化“科研人設”,提高AI分配對口專家的概率。 2025年的國自然評審改革,既是“公平化”的進步,也是“內卷化”的加劇。寒門科研人若想突圍,需以“長期主義”對抗短期焦慮,用扎實的研究與精準的策略打破資源壁壘。正如基金委所言:“若靠打招呼就能中,科學基金便失去了價值”。科研長跑中,唯有過硬的本子與堅守的初心,方能點亮那束“命中注定”的光。
![]() |
創(chuàng)賽生物 提供高品質的醫(yī)療產(chǎn)品和服務 |
聯(lián)系我們
廣州創(chuàng)賽生物醫(yī)用材料有限公司 手機:180 2452 3356
|
掃碼關注
關注公眾號 掃碼加客服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