慢性傷口的愈合受阻與多種因素相關,其中衰老細胞的異常積累是關鍵因素之一。衰老細胞無法正常分裂且對促修復信號無響應,還會通過衰老相關分泌表型(SASP)分泌大量因子和過量活性氧(ROS),惡化傷口微環(huán)境。線粒體功能障礙是細胞衰老的重要標志,其產(chǎn)生的過量ROS會導致DNA損傷及細胞周期停滯,同時還會觸發(fā)免疫反應,激活促炎細胞因子,進一步刺激SASP。盡管線粒體在細胞衰老中具有重要作用,為干預提供了可能,但目前針對線粒體優(yōu)化傷口修復的策略仍顯不足。
外源性施用間充質(zhì)基質(zhì)細胞(MSCs)已被證實對多種組織損傷具有治療效果,能夠通過捐獻線粒體促進受損細胞修復,其線粒體轉移在多種疾病治療中也得到了探索。然而,在臨床應用中,MSCs供體線粒體數(shù)量有限、直接施用MSCs可能引起的多種并發(fā)癥以及高鈣細胞外環(huán)境對線粒體的損害等問題亟待解決。
針對上述問題,華南理工大學付曉玲教授團隊,采用擠壓方法制備了含有活性線粒體的3μm去核MSCs衍生微囊泡Mito@euMVs。通過去除MSCs細胞核后進行擠壓制備工程化微囊泡(euMVs),顯著提升了線粒體包裹效率并形成了Mito@euMVs復合體,既保障了線粒體的活性,又避免了核基因外源轉移的風險。該研究系統(tǒng)評估了該載體對線粒體的包封保護能力、細胞遞送效能以及在高糖環(huán)境下的抗衰老作用,并創(chuàng)新性地設計了可溶性聚乙烯醇(PVA)微針貼片,實現(xiàn)了經(jīng)皮高效給藥。最終在糖尿病壓瘡大鼠模型中驗證了Mito@euMVs通過微針遞送的體內(nèi)治療效果,為線粒體替代療法提供了一種兼具安全性和靶向性的新型遞送策略。該文章于2025年5月23日以《Inhibition and Rescue ofHyperglycemia-Induced Cellular Senescence by Mitochondrial Transfer from Enucleated Mesenchymal Stem Cell-Derived Microvesicles for Chronic Wound Healing》為題發(fā)表于《Advanced Science》(DOI: 10.1002/advs.202501612)。
研究示意圖
(1)去核骨髓間充質(zhì)干細胞衍生的3微米微泡包裹活性線粒體
流式細胞術顯示MSC去核率超過90%(圖1A),且去核MSCs保留完整質(zhì)膜和活性線粒體(圖1B)。通過脂質(zhì)體擠出技術,利用0.4 μm、1.0 μm和3.0 μm孔徑的PC膜制備euMV,其中3.0 μm euMV(Mito@euMV)線粒體包裹效率最高,流式細胞術分析顯示其線粒體含量為75.9%,顯著高于其他尺寸(圖1D)。熒光成像和HIS-SIM證實Mito@euMV保留完整膜結構并成功包封線粒體(圖1E)。流式細胞儀檢測顯示,70.7%的Mito@euMV粒度在1.0 - 4.0 μm之間(圖1F),其Zeta電位為-29.43 mV,表明穩(wěn)定性良好(圖1G)。透射電子顯微鏡(TEM)進一步確認Mito@euMV中存在線粒體(圖1H),且TMRM熒光染料檢測顯示線粒體膜電位維持72小時以上,表明線粒體保持活性(圖1I)。
圖1(A)流式細胞術評估的MSC去核率。(B)去核MSC的熒光圖像。(C)不同直徑(0.4 μm、1.0 μm、3.0 μm)去核MSC衍生euMV的熒光圖像。(D)流式細胞術分析不同直徑euMV中含線粒體的比例。(E)HIS-SIM熒光圖像顯示Mito@euMVs。(F)流式細胞術測定Mito@euMVs的粒徑分布。(G)動態(tài)光散射技術測量Mito@euMVs的Zeta電位。(H)Mito@euMVs的透射電子顯微鏡圖像。(I)流式細胞術評估Mito@euMVs中線粒體的活性
(2)Mito@euMVs抑制和挽救高血糖誘導的成纖維細胞和HUVECs衰老表型
在高糖(35 mM)培養(yǎng)基中培養(yǎng)的成纖維細胞和HUVEC表現(xiàn)出細胞衰老特征(圖2A)。經(jīng)Mito@euMV處理5天后,成纖維細胞(圖2B,C)和HUVEC(圖2F,G)中衰老相關β-半乳糖苷酶(SA-β-Gal)陽性細胞比例顯著降低,而裸線粒體處理效果不明顯(圖2B,C)。在高濃度下,裸線粒體可降低HUVEC中SA-β-Gal陽性細胞比例,但效果不如Mito@euMV(圖2F,G)。酶聯(lián)免疫吸附法檢測顯示,Mito@euMV處理后,衰老成纖維細胞(圖2H)和HUVEC(圖2D)中SASP因子IL-6和TNF-α水平顯著降低。此外,Mito@euMV顯著下調(diào)成纖維細胞中衰老相關基因p53、p16、p21和ZBP1的表達(圖2E),同時上調(diào)促進傷口愈合的關鍵因子TGF-β。在HUVEC中,Mito@euMV顯著下調(diào)衰老相關基因p16和p21的表達,上調(diào)與功能相關的VEGF、bFGF和eNOS基因表達(圖2I),表明其改善了HUVEC功能。
圖2(A)誘導衰老細胞及處理示意圖。成纖維細胞或HUVEC暴露于35 mM高葡萄糖DMEM培養(yǎng)基5天誘導衰老。(B)高糖誘導衰老成纖維細胞中SA-β-Gal的表達,有/無Mito@euMVs或裸線粒體處理的明場圖像。(C)SA-β-Gal陽性成纖維細胞比例。(D)通過ELISA檢測Mito@euMVs處理的衰老成纖維細胞條件培養(yǎng)基中SASP因子IL-6和TNF-α的濃度。(E)通過qPCR分析成纖維細胞中衰老相關基因(p53、p16、p21、ZBP1)及促修復基因(TGF-β)的表達。(F)高糖誘導衰老HUVEC中SA-β-Gal的表達,有/無Mito@euMVs或裸線粒體處理的明場圖像。(G)SA-β-Gal陽性HUVEC比例。(H)通過ELISA檢測Mito@euMVs處理的衰老HUVEC條件培養(yǎng)基中SASP因子IL-6和TNF-α的濃度。(I)通過qPCR分析HUVEC中衰老相關基因(p16、p21)及血管生成基因(VEGF、bFGF、eNOS)的表達
(3)Mito@euMVs通過轉移線粒體抑制和挽救高血糖誘導的細胞衰老
HIS-SIM顯示,經(jīng)Mito@euMV處理24小時后,衰老成纖維細胞(圖3A)和HUVEC(圖3H)中Mito@euMV包裹的線粒體(紅色)被成功轉移至受體細胞,并部分整合到受體細胞的線粒體網(wǎng)絡中,且有少量與自噬體(MDC,綠色)共定位。這表明轉移的線粒體保持活性并可能在細胞內(nèi)持續(xù)發(fā)揮作用。Mito@euMV處理后,衰老成纖維細胞(圖3B,C)和HUVEC(圖3I,J)的線粒體膜電位顯著增加,接近非衰老細胞水平。此外,Mito@euMV顯著減輕了衰老成纖維細胞(圖3D,E)和HUVEC(圖3K,L)中異常增加的ROS產(chǎn)生?;瘜W發(fā)光法檢測結果顯示,衰老成纖維細胞和HUVEC的ATP產(chǎn)生顯著減少,而Mito@euMV處理后ATP產(chǎn)生增加(圖3F,M),且衰老細胞中顯著升高的ADP/ATP比率在Mito@euMV處理后顯著降低(圖3G,N)。這些結果表明Mito@euMV顯著改善了衰老成纖維細胞和HUVEC的線粒體功能。進一步實驗中,魚藤酮抑制線粒體功能(圖3O)可顯著逆轉Mito@euMV的作用,魚藤酮處理組中SA-β-Gal陽性細胞比例與衰老對照組相似(圖3P-S),表明Mito@euMV對細胞衰老的抑制和拯救主要歸因于euMV內(nèi)包裹的線粒體。
圖3(A)HIS-SIM熒光圖像顯示MSC線粒體通過Mito@euMVs轉移到成纖維細胞。(B)TMRM染色顯示成纖維細胞線粒體膜電位的熒光圖像。(C)流式細胞術評估成纖維細胞中TMRM熒光強度。(D)DCFH-DA探針檢測成纖維細胞內(nèi)ROS的熒光圖像。(E)流式細胞術評估成纖維細胞中DCFH-DA熒光強度。(F)化學發(fā)光法測量成纖維細胞中ATP產(chǎn)生。(G)化學發(fā)光法測量成纖維細胞中ADP/ATP比率。(H)HIS-SIM熒光圖像顯示MSC線粒體通過Mito@euMVs轉移到HUVEC。(I)TMRM染色顯示HUVEC線粒體膜電位的熒光圖像。(J)流式細胞術評估HUVEC中TMRM熒光強度。(K)DCFH-DA探針檢測HUVEC內(nèi)ROS水平。(L)流式細胞術評估HUVEC中DCFH-DA熒光強度。(M)化學發(fā)光法測量HUVEC中ATP產(chǎn)生。(N)化學發(fā)光法測量HUVEC中ADP/ATP比率。(O)魚藤酮存在下Mito@euMVs誘導和處理衰老細胞示意圖。(P)魚藤酮存在下,Mito@euMVs處理的高糖誘導衰老成纖維細胞中SA-β-Gal表達的明場圖像。(Q)SA-β-Gal陽性成纖維細胞比例。(R)魚藤酮存在下,Mito@euMVs處理的高糖誘導衰老HUVEC中SA-β-Gal表達的明場圖像。(S)SA-β-Gal陽性HUVEC比例
(4)溶解PVA微針貼片促進Mito @ euMV的經(jīng)皮給藥
負載Mito@euMV的溶解性PVA-MN貼片按(圖4A)所示過程制備,對應的PDMS模具如(圖4B)所示。每個針尖為正四棱錐形,高600 μm,底邊長300 μm,貼片由10×10個針尖組成。脫模后的PVA-MN貼片與設計一致(圖4C)。壓縮實驗(圖4D)顯示,20%和25%的PVA-MN比15%的PVA-MN具有更好的機械強度。使用豬皮驗證MN的皮膚滲透能力,結果表明20%和25% PVA-MN的頭端幾乎100%穿透豬皮(圖4E)。由于25% PVA-MN未表現(xiàn)出顯著優(yōu)于20% PVA-MN的機械性能,因此選擇20% PVA-MN貼片用于后續(xù)實驗。在體外實驗中,20% PVA-MN在120秒內(nèi)快速溶解,確保了Mito@euMV的有效遞送(圖4F)。MN中DiD標記的Mito@euMV均勻分布在每個針尖中(圖4G),且MitoTracker-Green的熒光表明Mito@euMV內(nèi)的線粒體在4℃下保持結構完整性至少3天,在-80℃下保持7天(圖4G)。
圖4(A)制備載有Mito@euMVs的溶解PVA微針(MN)貼劑的工作流程示意圖。(B)用于微針貼片的PDMS模具的光學圖像。(C)PVA-MN貼片的光學圖像。(D)15%、20%、25% PVA-MN貼片的壓縮位移機械性能。(E)15%、20%、25% PVA-MN貼片對豬耳皮膚的滲透能力。(F)20% PVA-MNs插入15% GelMA水凝膠后120秒內(nèi)快速溶解的光學顯微鏡圖像。(G)4℃和-80℃下Mito@euMVs在PVA微針中的穩(wěn)定性和線粒體整體結構完整性的熒光圖像
(5)Mito@euMVs促進糖尿病傷口愈合
使用糖尿病壓瘡大鼠模型評估了Mito@euMV的治療效果(圖5A、B)。在治療后0、7、14和21天對傷口進行評估并計算傷口面積變化。結果顯示,負載Mito@euMVs的PVA-MNs組(PVA-MN@euMVs)的傷口面積減少最明顯且最迅速(圖5C-E),治療21天后傷口完全閉合。而PVA-MN組和對照組之間的愈合率無顯著差異,表明Mito@euMV的釋放是關鍵因素,而非MN本身。此外,與PVA-MN@euMV相比,皮內(nèi)注射Mito@euMVs(ID@euMVs)對傷口修復的效果較差,這突顯了PVA-MN貼片在促進Mito@euMV精準遞送至受傷組織中的重要作用,從而實現(xiàn)有效傷口愈合。
圖5(A)糖尿病大鼠誘導褥瘡傷口的示意圖。(B)傷口創(chuàng)建及處理、樣本采集流程圖。(C)接受不同治療的大鼠糖尿病褥瘡愈合代表性圖像(n=6)。(D)第3、7、14、21天不同干預治療的傷口面積比較分析。(E)治療后第3、7、14、21天傷口面積評估
H&E染色顯示PVA-MN@euMV組皮膚附屬物再生最完全,包括毛囊和汗腺(圖6A)。各組再生組織的表皮厚度測量結果顯示,ID@euMV和PVA-MN@euMV組的新表皮厚度顯著大于其他兩組(圖6B、C)。第21天的Masson三色染色表明,所有組均有新膠原沉積,但ID@euMV和PVA-MN@euMV組的膠原沉積更密集(圖6D、E)。使用新生血管形成標記物CD31評估血管形成,IHC結果顯示ID@euMV和PVA-MN@euMV誘導了最強的新血管形成,血管密度最高(圖6F、G)。這些結果表明,ID@euMV和PVA-MN@euMV,尤其是PVA-MN@euMV,通過促進傷口閉合和組織再生,加速了糖尿病慢性壓瘡傷口的修復。
圖6(A)第21天愈合的糖尿病壓瘡的H&E染色圖像,受傷區(qū)域由白色虛線劃定。(B)第21天H&E染色圖像顯示傷口邊緣,左側為傷口區(qū)域,右側為完整皮膚。(C)第21天各組新形成表皮厚度分析。(D)第21天傷口Masson染色代表性圖像。(E)各組相對膠原沉積分析。(F)第14天傷口中CD31免疫組織化學染色代表性圖像,黃色箭頭指示新生血管。(G)各組傷口CD31陽性區(qū)域分析
(6)Mito@euMVs拯救傷口部位的細胞衰老
在傷口部位組織切片中檢測到的細胞衰老標志物SA-β-Gal水平顯示,經(jīng)PVA-MN@euMV或ID@euMV處理的傷口中SA-β-Gal陽性區(qū)域比例低于PVA-MN或未處理傷口(圖7A、B),表明Mito@euMV有效抑制了糖尿病傷口組織的衰老狀態(tài)。多重免疫熒光(mIHC)染色結果顯示,接受ID@euMV和PVA-MN@euMV處理的傷口中p53+細胞比例顯著低于PVA-MN和對照組(圖7C),而細胞增殖標志物Ki67+細胞比例各組間無顯著差異(圖7G)。巨噬細胞亞群分析顯示,ID@euMV和PVA-MN@euMV組中CD68+iNOS+(M1型)細胞比例顯著降低,而CD68+Arg1+(M2型)細胞比例顯著增加(圖7C、I、J)。此外,ID@euMV和PVA-MN@euMV處理的傷口中巨噬細胞(CD68+細胞)浸潤減少(圖7E、H),表明Mito@euMV有助于減輕傷口部位炎癥,促進愈合。
圖7(AB)第21天SA-β-Gal染色代表性圖像及每單位面積SA-β-Gal陽性面積比例定量。(C)受傷組織中不同細胞表型代表性圖像。(D)多重免疫熒光圖像顯示Arg1、iNOS、CD68、Ki67和p53染色。(E)各組傷口及邊緣區(qū)域巨噬細胞浸潤代表性圖像。(F)各組傷口中p53+細胞定量分析。(G)各組傷口中Ki67+細胞定量分析。(H)各組傷口及邊緣區(qū)域巨噬細胞浸潤定量分析。(I)各組傷口中CD68+iNOS+細胞定量分析。(J)各組傷口中CD68+Arg1+細胞定量分析
(7)Mito@euMVs改善傷口組織中的線粒體功能
免疫熒光染色結果表明,成纖維細胞和HUVEC在體內(nèi)能夠有效攝取Mito@euMVs(圖8)。負載Mito@euMVs的PVA-MN貼片顯著改善了糖尿病傷口組織的線粒體功能(圖8B、C),表現(xiàn)為ATP5A表達增加(圖8B)和活性氧(ROS)水平降低(圖8D,E)。雖然PVA-MN貼片本身也能降低ROS,但其效果不如負載Mito@euMVs的貼片顯著,表明Mito@euMVs通過改善線粒體功能和緩解炎癥,在糖尿病傷口愈合中發(fā)揮了關鍵作用。
圖8(A)第1天成纖維細胞和內(nèi)皮細胞在體內(nèi)攝取Mito@euMVs的代表性免疫熒光圖像。(B)ATP5A染色代表性免疫熒光圖像。(C)第7天每單位面積ATP5A平均熒光強度定量。(D)DHE染色代表性圖像。(E)第7天每單位面積DHE平均熒光強度定量
(8)Mito@euMVs改變糖尿病傷口的蛋白質(zhì)組
無標記定量蛋白質(zhì)組學分析顯示,接受不同治療(PVA-MN@euMV、ID@euMV、PVA-MN和未治療)的傷口組織具有不同的蛋白質(zhì)表達譜,主成分分析(PCA)表明各組樣本可聚類(圖9A)。與對照組相比,差異表達蛋白質(zhì)(DEP)的火山圖顯示顯著變化(圖9B)。PVA-MN@euMV治療的傷口中,與線粒體ATP產(chǎn)生(如Cyb5r3和Slc44a2)和線粒體融合(如Tfrc和Tmbim6)相關的蛋白質(zhì)顯著上調(diào),而與線粒體分裂(Fis1)和凋亡(Dlat、Bid)相關的蛋白質(zhì)顯著下調(diào),表明細胞線粒體功能改善。PVA-MN@euMV和ID@euMV組中,與代謝、胰高血糖素信號、細胞衰老、p53信號、細胞凋亡、PI3K-Akt信號和PPAR信號相關的途徑受DEP上調(diào)影響顯著?;虮倔w(GO)富集分析顯示,與對照組相比,ID@euMV和PVA-MN@euMV組中與線粒體和能量代謝(圖9C、F)、抗氧化應激(圖9D、G)相關的GO術語顯著上調(diào),而與細胞衰老相關的GO術語傾向于下調(diào)(圖9E、H)。PVA-MN@euMV組中與線粒體、能量代謝和抗氧化應激相關的上調(diào)DEP數(shù)量顯著多于ID@euMV組,差異更顯著(圖9I-K)。這些結果與體內(nèi)組織化學染色結果一致(圖7、8),表明Mito@euMV通過增強線粒體功能、能量代謝和抗氧化能力,同時抑制細胞衰老,加速了傷口愈合。
圖9(A)4組蛋白質(zhì)表達水平的主成分分析(PCA)顯示PC1和PC2完全分離。(B)火山圖顯示差異表達蛋白(DEP),灰色為不顯著基因,紅色為上調(diào)基因,藍色為下調(diào)基因。(C-E)GO弦圖顯示ID@euMVs與對照組間DEPs與線粒體富集途徑的關系,涉及能量代謝(C)、抗氧化應激(D)和細胞衰老(E)。(F-H)GO弦圖顯示PVA-MN@euMVs與對照組間DEPs與線粒體富集途徑的關系,涉及能量代謝(F)、抗氧化應激(G)和細胞衰老(H)。(I-K)熱圖展示參與線粒體和能量代謝(I)、抗氧化應激(J)和細胞衰老(K)的DEP
本研究成功制備了封裝活性線粒體的去核骨髓間充質(zhì)干細胞衍生微泡(Mito@euMV),并驗證了其在抑制細胞衰老方面的顯著功效。實驗結果表明,Mito@euMV能夠高效地將線粒體遞送至受體細胞,顯著抑制并逆轉高血糖誘導的成纖維細胞和HUVEC的衰老表型。在此基礎上,研究人員進一步將Mito@euMV負載于可溶性PVA微針貼片中,并在糖尿病大鼠壓瘡模型中驗證了其應用效果。結果顯示,PVA-MN@euMV顯著增強了傷口愈合能力,這一效果主要歸因于Mito@euMV通過線粒體轉運實現(xiàn)的衰老抑制和細胞功能挽救機制。
![]() |
創(chuàng)賽生物 提供高品質(zhì)的醫(yī)療產(chǎn)品和服務 |
聯(lián)系我們
廣州創(chuàng)賽生物醫(yī)用材料有限公司 手機:180 2452 3356
|
掃碼關注
關注公眾號 掃碼加客服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