潰瘍性結腸炎(UC)作為一種慢性炎癥性腸病(IBD),其治療手段主要受限于現有藥物遞送系統(tǒng)的非特異性分布。傳統(tǒng)治療方法如口服藥物和灌腸等,無法精準地將藥物遞送至炎癥部位,導致藥物在全身分布,引發(fā)系統(tǒng)性副作用,如免疫抑制。這種非特異性遞送不僅降低了治療效果,還增加了患者的治療風險。盡管近年來對UC病因學的理解不斷深入,推動了新型生物制劑和小分子藥物的開發(fā),但在臨床試驗中,UC患者的緩解率仍然僅為20%至30%。
內鏡技術作為診斷和治療UC的常規(guī)手段,近年來取得了一定的進展,但直接通過內鏡注射藥物的臨床效果尚不明確。許多新型生物材料(如脂質體、納米顆粒和水凝膠)在藥物遞送領域也展現出潛力,但這些材料在臨床應用中受到生物相容性、制造復雜性和組織微環(huán)境復雜性等因素的限制,導致僅有少數靶向遞送載體獲得臨床批準,迫切需要開發(fā)一種能夠精準定位炎癥部位的藥物遞送系統(tǒng)。
針對上述問題上復旦大學馬延磊團隊開發(fā)了一種能夠實現潰瘍性結腸炎(UC)靶向藥物遞送的黏膜黏附光響應水凝膠,以克服現有治療手段因非特異性藥物遞送導致的全身副作用,以及藥物在炎癥部位的滯留時間短、療效有限的問題。該文章于2025年03月14日以《Enabling Targeted Drug Delivery for Treatment of Ulcerative Colitis with Mucosal-Adhesive Photoreactive Hydrogel》為題發(fā)表于《Advanced Science》(DOI:10.1002/advs.202404836)。
(1)水凝膠的制備與表征
圖1A示意圖展示了HANB/HAMA水凝膠的構建機制,通過光觸發(fā)偶聯反應(PTPC)實現水凝膠的快速交聯。圖1B和圖1C展示了不同固含量(2.37%、4.74%和7.11%)的HANB/HAMA水凝膠的拉伸應力-應變曲線以及拉伸強度和斷裂功,結果表明4.74%固含量的水凝膠具有最高的拉伸強度(200.675 ± 13.025 kPa)和斷裂功(60.094 ± 14.458 kJ m-3),顯示出優(yōu)異的機械性能。圖1D的流變分析顯示,所有水凝膠在紫外光照射后迅速完成凝膠化,儲能模量(G')顯著高于損耗模量(G''),表明水凝膠具有良好的穩(wěn)定性。圖1E的注射力測試表明,2.37%和4.74%固含量的水凝膠在37℃下具有良好的可注射性,這對于內鏡遞送至關重要。圖1F展示了不同固含量水凝膠在PBS中的溶脹比,4.74%固含量的水凝膠溶脹比為143.83 ± 3.53%,顯著低于傳統(tǒng)水凝膠,降低了腸梗阻的風險。圖1G顯示了水凝膠在透明質酸酶存在下的降解特性,隨著透明質酸酶濃度的增加或固含量的降低,水凝膠的降解速率加快,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。
圖1 HANB/HAMA水凝膠的設計與表征。(A)HANB/HAMA水凝膠構建機制示意圖;(B)不同固體含量的HANB/HAMA水凝膠的拉伸應力-應變曲線;(C)不同固體含量的HANB/HAMA水凝膠的拉伸強度和斷裂功;(D)不同固體含量的HANB/HAMA水凝膠的流變分析;(E)不同固體含量的HANB/HAMA水凝膠的注射力;(F)不同固體含量的HANB/HAMA水凝膠在PBS中的溶脹比;(G)不同固體含量的HANB/HAMA水凝膠在含透明質酸酶的降解曲線
(2)HANB/HAMA水凝膠的組織粘附能力
圖2A和圖2B分別展示了通過標準180度剝離測試和搭接-剪切測試測定的HANB/HAMA水凝膠的界面韌性和剪切強度,結果表明,隨著固含量的增加,水凝膠的界面韌性和剪切強度均有所提高。圖2C進一步比較了不同固含量水凝膠的界面韌性和剪切強度,其中4.74%和7.11%固含量的水凝膠展現出較高的界面韌性和剪切強度,分別為45.33 ± 5.62 J m-2和46.77 ± 7.49 kPa,這顯著高于沒有NB基團的HAMA水凝膠。圖2D的明場和熒光圖像顯示了水凝膠與豬皮膚組織的緊密相互作用,表明水凝膠能夠牢固地黏附在濕組織表面。圖2E的進一步證實了水凝膠在反復拉伸、扭曲、彎曲和水沖洗后的穩(wěn)定性,這表明HANB/HAMA水凝膠在動態(tài)腸道環(huán)境中具有良好的適應性和穩(wěn)定性。
圖2 HANB/HAMA水凝膠的組織粘附。(A)180度剝離測試;(B)搭接-剪切試驗;(C)不同固體含量的HANB/HAMA水凝膠的界面韌性和剪切強度;(D)水凝膠-豬皮的明場和熒光圖像;(E)HANB/HAMA水凝膠在用PBS潤濕的新鮮豬皮膚上的組織粘附的照片
圖3A的HE染色結果顯示,HANB/HAMA水凝膠在結腸黏膜上展現出顯著的黏附能力,相比之下,GelMA水凝膠在給藥后1天即出現明顯的脫落,表明HANB/HAMA水凝膠具有更強的組織黏附性。圖3B通過IVIS成像系統(tǒng)檢測了不同水凝膠在結腸中的保留時間,結果顯示,HANB/HAMA水凝膠在體內的保留時間顯著長于GelMA水凝膠和游離ICG溶液,表明其在炎癥部位的滯留能力更強。圖3C對圖3B的結果進行了量化分析,進一步證實了HANB/HAMA水凝膠在結腸中的保留時間更長,這有助于提高藥物在炎癥部位的濃度,從而增強治療效果。
圖3 HANB/HAMA水凝膠顯示出更好的炎癥結腸粘附性和長保留。(A)HANB/HAMA(左,3天)和GelMA(右,1天)水凝膠在內窺鏡注射后粘附到結腸黏膜的代表性HE染色;(B)IVIS成像系統(tǒng)檢測水凝膠在結腸的保留時間;(C)水凝膠的平均熒光強度
(3)HANB/HAMA水凝膠可改善UC治療的藥物藥代動力學和生物分布
圖4A定量分析了布地奈德(Bud)在結腸中的分布,結果顯示,通過水凝膠遞送的布地奈德在結腸中的濃度顯著高于其他遞送方式。圖4B通過計算曲線下面積(AUC)進一步證實了水凝膠遞送的布地奈德在結腸中的累積量顯著增加,是灌腸遞送的9.59倍。圖4C和圖4D分別展示了布地奈德在血液中的分布和累積量,結果顯示,水凝膠遞送顯著降低了布地奈德在血液中的最大濃度(Cmax)和累積暴露量,分別減少了70.3%和42.7%,表明水凝膠遞送能夠有效減少藥物的全身暴露。這些結果表明,HANB/HAMA水凝膠能夠顯著提高布地奈德在結腸炎癥部位的濃度,同時減少其在全身的分布,從而降低副作用并提高治療效果。
圖4 載藥的HANB/HAMA表現出更好的藥代動力學和較高的炎癥部位藥物濃度。(A)結腸中藥物分布的定量分析;(B)結腸中藥物的累積量;(C,D)結腸炎小鼠血漿中的藥物分布(C)和累積量(D)
(4)HANB/HAMA水凝膠給藥增強UC治療效果
圖5A展示了DSS誘導慢性結腸炎的示意圖。圖5B和圖5C分別展示了不同治療組大鼠在6周內的體重變化和疾病活動指數(DAI)變化,結果顯示,通過水凝膠遞送布地奈德的大鼠體重下降顯著減少,DAI也顯著低于對照組和通過灌腸遞送布地奈德的大鼠。圖5D對實驗結束時各組大鼠的結腸長度進行了定量分析,結果顯示,水凝膠遞送布地奈德的大鼠結腸長度更長,表明結腸損傷程度較輕。圖5E展示了各組大鼠的結腸損傷評分,進一步證實了水凝膠遞送布地奈德在減輕結腸損傷方面的優(yōu)勢。
圖5 載藥的 HANB/HAMA 水凝膠在慢性結腸炎大鼠中發(fā)揮更強的功效。(A)DSS 誘導的慢性結腸炎治療的示意圖;(B,C)6 周內各組體重(B)和疾病活動指數(DAI)變化(C);(D)實驗結束時各組定量結腸長度;(E)實驗結束時各組結腸損傷評分
(5)內窺鏡引導的藥物遞送減輕結腸炎模型中的炎癥和組織纖維化
圖6A的免疫組化染色結果顯示,DSS處理的大鼠結腸組織中促炎細胞因子TNF-α的表達顯著增加,而通過水凝膠遞送布地奈德治療的大鼠結腸中TNF-α的表達顯著降低,表明水凝膠遞送能夠有效抑制炎癥反應。圖6B的CD86熒光染色顯示,DSS處理組的結腸組織中M1型巨噬細胞的浸潤顯著增加,而水凝膠遞送布地奈德治療顯著減少了這種浸潤,進一步支持了其抗炎作用。圖6C的Masson染色結果顯示,DSS處理組的結腸組織中膠原蛋白的表達和沉積顯著增加,表明組織纖維化程度較高,而水凝膠遞送布地奈德治療顯著減少了膠原蛋白的表達和沉積,顯示出其在減輕組織纖維化方面的優(yōu)勢。圖6D的免疫熒光染色顯示,DSS處理組的結腸組織中CD31和α-SMA的表達顯著增加,表明血管生成和纖維化程度較高,而水凝膠遞送布地奈德治療顯著降低了這些標志物的表達,進一步證實了其在抑制纖維化和促進組織修復方面的有效性。
圖6 抑制DSS誘導的大鼠結腸炎癥和免疫反應。(A)IHC染色;(B)CD86免疫熒光染色;(C)Masson染色;(D)治療后各組大鼠結腸組織中CD31、α-SMA的代表性熒光染色
(6)水凝膠介導的藥物遞送恢復腸道微生物群
圖7A展示了通過16S rDNA測序分析得到的腸道菌群α多樣性結果,顯示DSS處理的大鼠腸道菌群豐富度顯著下降,而水凝膠遞送布地奈德治療顯著提高了α多樣性,表明其能夠恢復腸道菌群的多樣性。圖7B的非度量多維標度(NMDS)分析顯示,不同處理組之間的腸道菌群β多樣性存在顯著差異,水凝膠遞送布地奈德組的菌群結構與對照組更為接近,進一步支持了其在調節(jié)腸道菌群結構方面的作用。圖7C的熱圖展示了各組大鼠腸道菌群在屬水平上的相對豐度變化,結果顯示,水凝膠遞送布地奈德顯著增加了有益菌(如De?uviitaleaceae_UCG-011)的豐度,同時降低了有害菌(如Bacteroides_acidifaciens、Helicobacter和Peptococcaceae)的豐度。圖7D進一步量化了這些特定菌群的相對豐度變化,證實了水凝膠遞送布地奈德在調節(jié)腸道菌群組成方面的有效性。
圖7 治療后腸道微生物群的 rRNA 測序分析。(A)操作分類單位(OTU)顯示了微生物群落的多樣性;(B)主坐標分析(PCoA)顯示腸道菌群的多樣性;(C)熱圖顯示了屬水平上微生物組成譜的相對豐度;(D)選定分類群的相對豐度
本研究針對潰瘍性結腸炎(UC)治療中現有藥物遞送系統(tǒng)非特異性分布導致的全身副作用和療效有限的問題,提出并開發(fā)了一種基于光觸發(fā)偶聯反應(PTPC)的黏膜黏附光響應水凝膠(HANB/HAMA)。該水凝膠通過內鏡引導實現藥物在UC病變部位的精準遞送,顯著延長了藥物在炎癥部位的滯留時間,提高了治療效果,同時減少了全身副作用,并恢復了腸道菌群平衡。 本研究實現了UC治療的精準藥物遞送,為開發(fā)更安全有效的UC治療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。在應用前景方面,本研究提出的水凝膠遞送系統(tǒng)不僅適用于UC治療,還具有拓展至其他炎癥性腸?。ㄈ缈肆_恩?。┲委煹臐摿?。此外,該水凝膠的設計思路和實驗方法為后續(xù)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,特別是在光響應材料和黏膜黏附材料的應用方面,有望推動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。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優(yōu)化水凝膠的配方和性能,以適應不同的治療需求,并開展臨床試驗,驗證其安全性和有效性。
![]() |
創(chuàng)賽生物 提供高品質的醫(yī)療產品和服務 |
聯系我們
廣州創(chuàng)賽生物醫(yī)用材料有限公司 手機:180 2452 3356
|
掃碼關注
關注公眾號 掃碼加客服
|